【龍在中國-中國龍就是恐龍?】(下)


  古代當然也可能會尋獲恐龍化石,但依當時的科技常識,不太可能拼湊完整,而漢文帝改元黃龍,改年號並非小事!若非皇帝親見或有可靠證據,必不會輕舉妄動,從這兩項因素推敲,也可推測古人必是見過恐龍。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在臺南市舉辦的「恐龍世界」大展中,筆者又發現一塊「引螈」頭骨化石,此物是生活在古生代末期的兩棲類,與恐龍有共同的祖先,但是頭骨卻像商周銅器上 的「饕餮紋」、「蟠龍紋」頭部,在在顯示出不尋常的「巧合」。

  英國尼斯湖中曾出現水怪,經科學家用聲納探測並紀錄繪圖後,推測很可能是恐龍類的 「蛇頭龍」或「薄板龍」。鑑今知古,可以大膽推論:中國老祖宗也見過恐龍殘族,或是恐龍並非在六千五百萬年前絕種,應在晚近才絕跡,也或許中國歷史不祇五千年,可能還可上 推數十百倍,因此才「寫」得出、「畫」得出龍形。

  民國十年,俄人在黑龍江一帶盜採「滿洲龍」化石,此後各國相繼組團到我國採探,北 伐成功後,我國也自行挖掘研究,成果豐碩,目前世界已知的五百多種恐龍化石,在我國有 一百餘種,從這項根據亦可顯示中國確是「龍的傳人」。

  甲骨文中「龍」字造形與各種恐龍形狀的比對,從一百廿個「龍」字的正體與變體字中,找出了最具代表性的二種寫法,其中第一種寫法,相信對恐龍形象略略熟悉的讀 者,大概一眼就可看出它的確很像一隻活生生 的肉食性大恐龍,如果和附圖的霸王龍相比較,就將發現這個甲骨文的龍字簡直就是霸王龍的簡筆畫,而且相當傳神,同時最重要的一 點,就是這個甲骨文的「龍」字完全不像我們現今在圖畫或雕刻物中所常見的龍形。

  仔細的去看,它有一個大頭,一張大嘴,身軀和尾巴 各佔二分之一,而又有前肢和後肢,當然這絕不可能是一前一後各一隻腳,而應該是各有一 對,必然是古人在造字時為方便書寫,以及側視角度的關係,而省略成這樣的。如果注意一下它的造形比例,將發現它的頭是相當大的,同時身軀及尾巴也相當肥胖,完全不似傳說中常見的五爪金龍那種細長似蛇或鰻魚的體形。而這個甲骨文「龍」字的尾巴驟然變細,也十分肖似恐龍尾部的特徵。最重要的是,這樣的比例及造型可說與恐龍來做比對時,已接近完 美而少有差異,至於那條靈活的尾巴更說明了一個事實,我們的老祖宗所見到的「龍」(恐龍)絕對是活物,而不可能只是一堆偶然被發掘出來,零零星星的骨骼化石而已。

  因為即使科學發達的今日,對動物分類、動物體結構已 經相當了解,又有各種儀器的協助下,拼湊出 一具完整的新品種恐龍的骨骼,也非易事,何況古人呢?更加上迄今仍未發現過一具連皮帶骨完完整整的恐龍化石,恐龍的外型完全是根 據拼湊出來的化石骨架,以精密的動物結構學 逐一將皮肉添加上去,才能塑造出類似原貌的恐龍模型,因此我們很難相信古人也能有如此 進步的觀念及方法。但是,古人在造字時竟然 造了這樣一個千古之謎的「龍」字,如此的肖 似恐龍,使我們找不出可以解釋的理由,認定 這「純屬巧合」,也不得不相信古人真的是見過活生生的恐能,當然,如果這樣的論斷成立的話,那恐怕只有二種可能:

  一、恐龍的滅絕並非一般推論的六千五百萬年前,而是更為晚近,當然筆者也不敢妄自將它拉至三千七百年前的商朝,更不敢將中國歷史推演到六千五百萬年前,只認為或許中國的歷史恐怕比我們認為的五千年還要更長一些。

  二、恐龍的滅絕雖然是在六千五百萬年前,但那只是指大部分的恐龍,而仍有小部分殘存到我們老祖宗懂得造字的年代或更為晚近的世代中,而以「活化石」的方式出現。

  至於第二個甲骨文的「龍」字和前一個相去不遠,不需做太多的解說,只要看一下造型 和假設的字體演進過程,或許並非純屬筆者一廂情願的想像,而多少有些合理的成份在。所以,在此特別取了幾個特殊的甲骨「龍」字與恐龍圖形相比較,肖似與否,謹供 參考。 此外,在甲骨文中,「龍」字的異體字出奇的多,而且往往各自成型,完全不一樣。這 個疑問是否正表示著商代的「龍」並不止於一種,而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龍?或甚至比甲骨文更早的「圖象文字」中就存在著各種造型不同的龍?那麼在三、四千年前,中國老祖先對龍的看法並不局限在現今蛇形的五爪金龍一種而已,似乎與恐龍一樣是「族繁不及備載」的 才對!

龍的傳人其來有自


  根據臺灣新生報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十二日報導,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於參觀台南市「 恐龍世界」大展,強調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其來有自,炎黃子孫應當追宗思源,詳看恐龍 的演化過程。小篆鐘鼎文悉見龍形,證實我們的先民實際上看見過恐龍,希望將筆者研究的 象形文字演進,製成圖表掛在展示現場,以增加國人對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突破五千年向更遠歷程推演。

  我們是「龍的傳人」,給民眾的意識不夠深入了解,自黃帝創始,倉頡造字也是「象形 文」,周朝史籀創造籀文(大篆),秦代李斯改造成「小篆」,從字的組合,都可以明察「 龍」的寫法,確實與恐龍的形象相吻合。

  由於中國人善於美化,經過科學家與藝術家的美感觀念的美化,把龍的形象美化成現代 龍的造形,舉凡舞龍、雕塑、壁畫及國畫中的龍,都是經過歷代炎黃子係美化而成的。他很欣慰的說,有關這座骨骼、化石,以及臺灣左鎮、龍崎出土的生物化石、頭骨,都深具教育價值,讓我們新生的一代體認自己的歷史,追溯自己祖先的由來,可見大陸與臺灣早期原本 是一體的,經過中生代地球演化,才有今天的海洋阻隔,像那些犀牛、大象、人的頭骨,據考古代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都是兩萬年前的,這些動物都不曾游水過來,祇有早期沒有海洋連接在一起,才有這類化石頭骨存在。 (↓以下為附圖,點圖可放大)

特別感謝張開基先生同意轉載,如想獲得更多資料,請至張開基先生的網站「醉人醉語」。